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组 > 槐中历史组关于高中历史新课改革中史证素养培养的几点探索

槐中历史组关于高中历史新课改革中史证素养培养的几点探索

2020年12月26日 16:35:43 访问量:629 作者:张竹平

  二十多年前,笔者在给学生讲授《中国近代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经常引用初中课本学过的《冯婉贞》一课里冯家父女英勇抗击英法联军的史实,以此向学生说明,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周围时,曾经遭到中国军民的抵抗,而且这是有史实依据的。但过了几年,便在《中学历史教参》中刊物上看到一篇质疑这一史实的文章。据说,一些对冯婉贞历史事迹感兴趣的学者曾经考察过北京西郊的农村,一点寻不到谢庄的痕迹,至于姓冯的后人更是没有。看了这篇文章后,我才知道,原来《冯婉贞》一课是小说,其用来佐证历史是不恰当的。再后来,当看到史学界关于项羽火烧阿旁宫的质疑,以至考古发掘没有看到灰烬的存在,才知道杜牧的《阿房宫赋》也是诗人用想像虚构的一个存在。于是,在教学中对史料的选取就更加审慎了。

关于冯婉贞事迹影视资料和原文

  时隔二十年,再联系当下的历史教学,我为自己很早就关注史料的价值及谨慎地引用感到欣慰。同时也经常地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学,并不断地拷问自己,虽然自己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但我所引用的那些自以为确证无疑的史料一定就没问题吗?对比现在历史科培养的目标之一——史证素养,我自己不也得重新学习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不断观看学习培训内容并联系一些名师,并初步形成了培养学生史证素需要注意的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一.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对史证素养要注意分解细化,不能犯庸俗化的错误。最常见的是:通过ⅩXX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史证素养。这种贴标签式的做法是一种低下的教条主义错误。必须具体地指出,通过自已的教学,你是想让学生学到获取历史史料的途径,还是想让学生了解史料的性质,还是想让学生了解史料证史的路径。

       二.要了解不同史料的性质以及它们佐证历史的价值。史料实证解决的是以前的事我们是如何知道的,我们凭什么说过去是这样的。可见历史是讲证据的。

史料从形式来看,有文本史料,口述史料和实物史料;从材料的掌握者来看,有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从有无改动来看,有原始资料和非原始资料;从作者写史时有无表达自己一定观点,可分为有意史料和无意史料。

      各种史料证史价值是不同的。一般来讲,就文本资料来讲,一手资料高于二手资料,实物史料高于文本史料。但这又不是绝对的。一手史料如果不是当时写的,而是过后写成的回忆录,其史料价值就不一定很高。近些年网上一直流传的志愿军一位参谋处长关于毛岸英烈士牺牲的具体情形的叙述,其实是杨迪本人在七十岁写的回忆录,结果很多人都认为杨关于毛岸英烈士死于蛋炒饭的记述是在还原历史,是作者亲见,结果在社会上起了很坏的作用。直到近些年彭德怀元帅一些回忆录的版以及其他战友们出来指证杨的错误,人们才不再相信杨的那些东西。所以,一手史料的证史价值也要从作者的写作时间以及意图去分析,不能说当事者参加过他说的一定是正确的。再比如梁启超在戊戌政变期间曾写过《戊戌政变记》一文,里面写到“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这段材料如果认为不真实,恐怕没人相信,因为这是亲自参加者写的。但其实这是梁在逃亡日本时为反击当时的舆论,为自己辩护写的。果真像他说的那样得到老百姓拥护,变法又怎么能败的那么快。

       再拿实物史料来讲,实物史料能弥补文本史料的不足,但实物史料缺陷是见物不见人,所以对实物史料作进一步解释时,人的因素就进来了。他关于实物史料的解释就不一定是客观的。口述史料能弥补实物和文本的不足,是很珍贵的。但只有他一人的口述,没有分外人的见证,又怎能说他一定是真实的呢?

历史著作里,除了用一本正经的史料外,有时还会引用诗歌音乐小说的内容,但一定要注意,这些文学作用能反映一的现实,但一定有夸张想的成份,引用时也要注意。一般情况下,文学作品的证史路径是能反映一定的时代风貌,但更多的是反应作者的观念。


杜牧的阿房宫赋原文

  三.要对获取史料的途径有一定的了解。获取史料有多种途径,文本史料要靠检索查阅,口述史料要靠实地走访,实物史料要靠参访。现在的新教材的课后作业大量增加了这类题目,这反映了史证素养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培养目标。我们必须紧跟形势,培养学生这一能力。

       四,要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上引用资料时的不同表述。比如,上述材料“证明了什么”,“直观反映了什么”,“透露了什么”,“见证了什么”“有一定的反映”。因为表述不一样,就说明了史料的价值就不同。

史证素养培养在课后作业中随处可见

  以上就是笔者关于新教材史证素养培养的几点认识。对照现在的教材,我深深感到了历史教学在现在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也深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给历史科的学习带来的方便感到欣慰。生活在知识信息非常迅捷的社会里,我们必须适应形势的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素养,尤其是史证素养。这不仅是新课改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更是培养不盲从会质疑有独立见解的新一代公民对我们历史老师提出的要求。

编辑:张竹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五台县槐荫中学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