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校长认为,公办学校是政府办学,无需理念;品牌建设也是被迫的,因为生源无法选择,品牌建设要注重内涵发展;学校办多少特色都要回归本色,还原本色;学校关键要积淀文化,提升质量;《刚要》中提到的20个字,学校能做到的只是“育人为本,提升质量”。于是,吴校长讲《校长修身与学校管理实践》,信息量大、事例鲜活、分析问题准确独特而且语言风趣幽默。
我个人非常认同的一点是,教育应该是对生命的培养,是一个培养生命过程。所以,既然是一个栽培生命的过程,就不应该有它阶段性的标准是什么。因为作为一个孩子,作为一个生命,比如我们的花草树木,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的特点,你给它制定统一的质量的标准,这个孩子是不适应的。应该说很多的教育家都有明确的思想,很多的教育家都说什么是教育?把所有的东西都扔了,剩下的习惯就是教育。但是这些教育怎么来的?绝对不是老师说的,绝对不是按照一个标准怎么来的,而是别人的影响,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我们的行为规范,我们不随地吐痰、不骂人等等,都是一些正面的东西,都是讴歌来的。在学生的时代,更应该推出学生的榜样。
校长要做领导,这是思想和价值选择,包括自信、信仰、力量,讲究信念坚定、价值导向和以人为本,做的是文化。校长要懂得四个字“卡(能上能下)、尖(能大能小)、斌(能文能武)、引(能曲能申)”。
校长做管理,就是人财物时空,包括包容、知识、力量,讲究胸怀宽广、文化引领和内涵发展,做的是法规。其实就是“傻子过年看街坊”。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烦死人,文化管人管灵魂。校长用人所长不是本事,容人之短才是能耐。校长最难过的关是小人关。校长应有鲜明的个人品质:有自信,能自控;有允许,能区分;有捕捉,能建立;有传承,能开拓。校长要以德待人,以善待人,因人待人。校长要大气,做人、做事、办教育都要大气。
校长做教育,包括激励、人格、力量,讲究激情生命、研究规律和敬畏生命,做的是规律。教育不能重来,但教育内容可以选择。学校是生态,关注可持续与和谐;学生是生命,关注可持续与健康。和谐的三个支撑:共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声音、调解不同声音的机制。一个学校的综合实力,就是一个学校教师队伍的水平。
如何理解教育的以人为本?在吴甡校长看来,“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因人的生命需求而存在的,学校教育应该是‘栽培生命’的过程。”因此,学校内部首先要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让幸福的教师和快乐的学生相互影响,相得益彰。“栽培生命”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而教育正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幸福快乐的教师可以培养更加幸福快乐的学生,幸福快乐可以让教师排毒养颜!”吴甡说,“关注教师的幸福感受”是他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幸福包含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提高专业水平、提升生活品质三要素,其中人际关系最为重要。教育的成功主要靠老师用良好的生命状态带给孩子们的文化影响才能使得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生命因教育而灿烂,教育因生命而生辉。
吴校长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个独立、鲜活的生命,并要按照生命成长的规律来管理学校。而且,学习过程是认知过程和感受体验过程的统一,它不是单纯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而是伴随着交往、创造、选择、意志、努力、喜怒哀乐等的综合过程,是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的过程。所以,要关心学生生命的“整体”。“他是一株小草,就让他点缀大地;他是一棵大树,就让他成为国家的栋梁。”吴校长认为,要让每个学生在校园里自然成长,各取所需,各得其所,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每年新生入学后,吴甡都会嘱咐教师说:“好好观察,有兴趣的要多多鼓励,有潜力的要好好培养,别放过一个好苗子。”对“差生”,要“骨头里找肉”,哪怕是找到一丁点“肉丝”,也把它看成一块好排骨。只有这样,才能在对待“差生”的过程中,带着欣赏和赞美的眼光去看学生。
学校教育是一个栽培生命的过程,而校园就应该是一个适于生命成长的生态园。在这个生态园中,滋养生命成长的沃土就是文化,文化积淀得越丰厚,越有利于生命的茁壮成长。用文化管理的方式创建学校特色文化,让特色文化彰显学校的品质,这将成为学校管理者的重大使命。
一所学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以至于成为优质的品牌学校,靠的是什么?优秀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学校特色的体现。这种文化的来源是每个人的文化自觉。办教育,就要在文化影响上下工夫、想办法,谋事、做事、成事,这是学校管理者毕生的追求。办教育就是从“文化自觉”到“文化实现”的过程,教育传承文化,文化滋养教育;文化支撑管理,管理塑造文化。文化如水,虽无形,却无所不能,既能滴水穿石又能洪水猛兽。它一定会从高而下地流淌,不会逆流,也无法抗拒,只能顺势。优秀文化带来的新营养、新刺激推动学校的发展。
打造管理文化,让管理彰显学校文化的价值理念,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文化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即学校通过文化力的组织手段,整合、利用人、财、物各方面资源,实现学生全面而富有特色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从教师层面上,要为教师营造和谐的精神家园,使教师有归属感、幸福感,满足教师发展的需求;从学生层面上,要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不断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学校的管理文化,以制度为依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制度是个人或教育组织的教育行为必须遵循的规则,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因此,要开创新的制度,重建学校新的秩序,以建制为突破口,通过精细化管理,让制度升华为学校的精神。管理文化的完善,还需要搭建强有力的组织平台,以支撑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
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学生的文化大餐,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课程应是学校精心制作的高品质的教育产品。课程文化建设,既要保证全面贯彻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又要能够满足学生多种不同的需求。从课程内容上看,需要建构符合学校特点的课程体系。
德育文化建设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在管理文化、课程文化等学校文化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首要地位。在教育的新形势下,学校要以德育文化建设为载体和途径,对学生的生命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形成自觉的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其幸福人生、精彩人生奠定基础。在德育文化建设中,重要的是形成行为文化。
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在学校德育文化建设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人是在一定的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文化氛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无形的又是深刻的。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和成才有着重要的作用。班级文化建设有物质、精神及制度等不同层面的内容,而富有特色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重中之重。良好的班级不仅是学生文化学习的场所,更应该成为学生的心灵栖息地和精神家园。
在学校德育文化建设中,最丰富多彩的、最受学生欢迎的、最具凝聚力的是德育文化中的活动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主题文化,一是社团文化。学校系列化的主题活动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一个缩影。在系列主题活动中,提炼学生的生命价值,丰富学生的人生素养,奠定学生的人生基础,打好学生的人生底色,让学生享受着快乐,快乐地成长。社团文化不应是学校办学的附属品,而应该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充分发挥社团文化的育人功能,可以不断丰富学校的文化底蕴。
校园环境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个性风格、人文精神的综合外观,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的作用,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可以强大的渗透力、影响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健康的人格,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校园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环境对人品行的修炼、情操的陶冶、心灵的净化、身心的愉悦,时时刻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环境文化要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发向上的感觉,学校环境文化应成为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老师,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进行校园环境建设决不是用来装饰或点缀“门面”,要把它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学校的固有空间是有限的,但其内在的育人空间是无限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不仅在于美化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更重要的是构筑一个博大的精神家园,积淀文化底蕴,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健全学生的人格,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们在学校期间能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这些素养不是有形的,不会出现在成绩单上。
吴甡认为,校长也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要办好一个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必须有一支高效运行的教学团队,而这首先要统一的就是所有老师对于教育质量观的理解。为做到这一点,吴甡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要明确是在为谁工作?吴甡不提倡老师为学生工作、为学校工作的观点。他的观点很务实:老师就是为自己工作,因为这是他安身立命的职业。“每个人都想过更好的生活,但这是学校给不了的。学校只能为老师们提供一个讲课的平台,能否过上更好的生活,需要他们用自己的努力来争取。”第二,要明白怎样当老师?“现在,有一些学生对老师不信任。之所以产生不信任,是因为学生觉得老师自己的言行就不一致。教育是一个栽培生命、相互影响的过程,身教重于言传,老师必须首先做好自己。”第三,所有老师必须明白一句话:教育是不可以推倒重来的,老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谨慎。“实践证明,过了这‘三关’,老师们也会感觉幸福,从而心平气和地做好教育,让学生们顺其自然成长,而这又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不要以他们接受知识和技能的快慢划分好坏。”吴甡说,坚守教育质量观,,学校的一切都要以育人为出发点。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收拾书包抓起,进行养成教育,而且日常行为规范常抓不懈,养成教育不能作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了“物以类聚”,也就逐渐形成了重细节、要精致、有品位的行为特征。
教育是一项持续性的事业,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才是学校发展最有意义和最终的体现。“教育质量关注的不是分数的高低,而是每一个学生进步的幅度。学生是‘人’,而不是‘筐’——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明确和重视这一点。”“很多人喜欢用尺子衡量学生,但大多数人把尺子的位置放错了。尺子不能横着放,横着放就变成唯分数论了。尺子要竖着放,关注每个学生进步的大小,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者应该为学生的每一个进步感到欣喜。”正是因为将教育的目光“聚焦”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上,没有了对分数的强求,吴甡做教育的心态更加平和,在一些学校忙着抢优秀生源时,吴甡总是表现出了难得的淡定。
建立以人为本服务百姓的品牌,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各个学校要追求的办学目标。如果服务不好,做不好学生的工作,今天或者明天就会消亡,教育质量再好,服务不好也持续不了。当今的学校的功能要改变,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就是服务,提供服务的好坏,就直接涉及到学校本身的生存,这是没话可说的。
作者:袁方正,合肥市行知学校校长
来源:方正工作室公号
编辑:名校君
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