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组 > 名师来写2020高考Ⅰ卷语文下水作文

名师来写2020高考Ⅰ卷语文下水作文

2020年08月04日 21:33:39 访问量:1661




向我们走来的是来自山西省不同区域的十位语文名师。他们是:太原高岚、吉学斌、闫伟、杨鹏程、周晓霞;阳泉王风平;榆次齐凤英、赵冉;朔州张亮、临县张文娟。致敬下水勇者!



2020年全国Ⅰ卷作文题




高岚


太原市教科研中心高中语文教研员。



宽广的胸怀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每次班级读书会都让我增长了不少见识,这次读书会,我也想谈谈自己的感受。我们谈论齐桓公春秋称霸大业,当然离不开对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个人物的评价。孔子赞“管仲之力”,司马迁称“鲍叔知人”,而我要为齐桓公大大地点赞。在我看来,齐桓公的霸业固然值得称道,但他宽广的胸怀更令我钦佩。没有他的这种胸怀,管仲和鲍叔的作用也就难以实现。


  齐桓公的宽广胸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倾听别人意见。心胸狭窄,你就容不下别人的意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盲区,谁也不可能做到无所不知、天下通晓。鲍叔的话能听得进去,就在于桓公知道自己的不足,不以虚心为耻,反以得士为荣。当人才都聚集在你周围时,你就会拥有巨大的力量,进而“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刘邦运筹帷幄不如张良,定国安邦不如萧何,统兵打仗不如韩信,但却终究成就帝王大业,靠的不就是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吗?人类的关系是社会关系,单打独斗是不可能生存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不妄自尊大,不自以为是,你就会拥有更高远的眼光,就会少走弯路,少吃苦头。


  二是不计个人恩怨。桓公差点死于管仲之手,做了国君却没有挟私报复,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一颗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公心。没有这颗公心,又怎么能够忍受这样的“奇耻大辱”?把目光放得远一些,就不会为眼前的小利斤斤计较。我们经常说:“心底无私天地宽。”你只看到眼前,你怎么知道天地的宽广?蔺相如识大体顾大局,面对廉颇的敌意可以忍辱负重;范仲淹心忧天下,个人的荣辱就可以抛之脑后;毛泽东看重民族的整体的利益,西安事变中力促国共联合。今天的世界是命运的共同体,我们完全可以放下国与国之间的恩怨,化敌对为合作,携手并进,实现共赢。


  当然,齐桓公霸业的实现是许多因素共同促成的,但如果没有包容别人、公而忘私的胸怀,要实现这一伟业是困难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要肩负起历史的使命,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大任,没有一点胸襟是不行的。这个胸襟的培育就先从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做起吧。知己不足,方能善纳良言、从善如流;把公心放在前头,方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这次读书会给我的最大的启示。


  谢谢大家! 


王风平


阳泉市第二中学语文老师,阳泉市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



以鲍叔之智,启民族之光



 

同学们:大家好!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像齐桓公这样心怀天下、知人善任的领导者和决策者,缺少了桓公,齐国不会拥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辉煌。当然,没有像管仲这样才华出众、谋略过人的谋臣倾心辅佐,齐国也不可能短时期国富兵强。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但是司马迁却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这充分证明了在齐国神话的创造过程中,鲍叔牙的功劳应该居于第一。今天的读书会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鲍叔牙的理解和认识,以期以鲍叔之智启民族之光。


      管鲍之交至今传为美谈。它之所以成为交情深厚的朋友的代称,其中固然源于管夷吾的经天纬地之才,但隐含更多的是鲍叔牙的超卓智慧,这个智慧包括识人之明、容人之量、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和以国家利益为上的高境界大格局。


      鲍叔的识人之明是齐国的振兴的基础,因为他凭借着一双慧眼为齐国提供了强盛的硬件—人才。无论哪朝哪代,人才都是国家强大的基础。秦孝公有了商鞅,秦国从此走上了一统天下的强国之路;唐玄宗有了(姚)崇(宋)璟,唐朝造就了开元盛世的辉煌。鲍叔向齐桓公成功举荐管仲,为齐国强国大厦奠定了稳固的基石。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而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业。当事人发自肺腑的表白和活生生的史实让我们对鲍叔的识人之明更加信服。


      鲍叔的容人之量也历来为人称道。《史记》中记载:管子贫困时,曾经与鲍叔做生意,分红的时候总是给自己分得多,鲍叔却不认为他贪财,体谅他家里贫穷。后来管仲为鲍叔找工作却让鲍叔境况更加窘迫,鲍叔竟无半句怨言,反而安慰管仲说这是因为时机不利。屡次被好友连累,鲍叔都无怨无悔。这是情分,更是肚量。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也是鲍叔让后人敬重的闪光点。管仲曾三次被君主驱逐,鲍叔对管仲的才能没有丝毫的怀疑,只是认为他时运未到。管仲在战场上多次临阵脱逃,鲍叔也能为他找出理由:家有老母,他要尽孝,并非怯懦。如果没有为他人着想的善良,管仲可能早就失去了这位好友,而管鲍之交也会化为乌有。


      以国家利益为上的高境界大格局是管仲赢得后人称赞的最主要原因。公子纠败,召忽等人以死尽节,而管仲却幽囚受辱投靠政敌,在天下人纷纷指责管仲无耻的时候,鲍叔却能一语中的:管仲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鲍叔了解管仲的才华,更能理解他不拘泥于小节而胸怀天下的大志向。站在齐国的立场之上,他向齐桓公举荐了管仲,丝毫没考虑到管仲受重用之后自己的处境。这份胸襟和格局非常人所及。


      反观历史,李斯设计杀害韩非,庞涓阴毒戕害孙膑,情同手足的师兄弟在国家和个人发生冲突的时候,抛却了公义,忘记了道德,不惜损害国家利益来换取个人的荣华富贵,让自己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令人扼腕唏嘘!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万众一心共抗新冠和实现中国梦的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企盼为政者拥有鲍叔的识人之明,容人之量;全体国民拥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和以国家利益为上的境高界和大格局,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吉学斌


太原师院附中高中语文老师,山西省教学能手。



从善如流任奇才,九合诸侯匡天下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读书会,我发言的题目是《从善如流任奇才,九合诸侯匡天下》。


历史的天空,群星璀璨,照耀你我。春秋时期,齐桓公、管仲、鲍叔的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如今依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管仲的贤能多智、才华横溢、知恩图报、不拘小节,鲍叔的慧眼识才、甘于让贤、忠心耿耿、家国为重,它们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三人中我感触最深的,当属“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


鲍叔有伯乐之慧眼,管仲有治国之奇才,然而齐桓公却能使他们为己所用、各尽其才,最终实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读懂齐桓公,我们就找到了后人称颂他为“春秋五霸”之首的理由;读懂齐桓公,我们就能更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


齐桓公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和公子纠争夺齐国的君位时,他相信自己有机会胜出。当被管仲射中衣带钩陷入险境时,他没有慌乱,而是隐忍负重,装死逃脱。他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只有活下来,才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大凡具有宏图大志之人,往往能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隐忍负重,无论面对什么困境,他们会先接受下来,一旦时机成熟,便会奋然跃起,如苍鹰击于殿上,果断出击,势不可挡。忍得一时苦寒,迎来明媚春天。


齐桓公是一个胸襟宽广的人。管仲是公子纠的辅臣,他曾用箭射中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几置他于死地。这对于后来登上君位的齐桓公来说,可谓奇耻大辱,然而齐桓公在听取鲍叔的举荐后,不计前嫌,依然重用了管仲,这需要怎样博大的心胸?齐桓公的宽广胸怀,不只在于对同道者的倾听,更在于对敌对者的包容,这是成大事者又一重要的素质。曹操之所以能最终雄据中原,与他“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胸怀是分不开的;“一带一路”之所以能成果丰硕,与中国政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胸怀是分不开的。


齐桓公是一个从善如流的人。鲍叔向他举荐管仲,并强调“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对良臣鲍叔的忠言直谏,齐桓公没有因为那人的曾经所为而拒绝。听对的话,用对的人,鲍叔甘于让贤,管仲知恩图报,齐桓公终成一代霸业。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齐威王纳谏于邹忌,使齐国战胜于朝廷;唐太宗纳谏于魏征,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


总之,齐桓公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他不只有勃勃的雄心、宽广的胸襟、从善如流的开明,他还具备成功者应有的许多素质。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能调动起所有人的力量,朝着同一个目标进发。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让历史照亮现实,让我们呼唤更多“齐桓公”的出现,希望他们能调动起全社会所有人的力量,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大踏步前进!


谢谢大家!


 齐凤英


榆次第二中学校,山西省教学能手



慕鲍子之高格,怀家国之大义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高兴能有机会在这个读书会上和大家交流。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内容是《慕鲍子之高格,怀家国之大义》。


  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说孔子学琴,弹一曲《文王操》,“得见其为人”。当我们读书也到这种境界时,我们也能从文字中想见其为人。


  读春秋这段历史,我们看到了一匡天下的齐桓公,看到了才能卓著的管仲。但,鲍子的知人容人,谦卑自守,胸怀天下的大格局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司马迁也对鲍子有很高的评价:“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子能知人也。”


  读管仲和鲍子的故事,想见鲍子之为人。慕鲍子之高格,怀家国之大义。


  自古知人不易,容人和更难。鲍子与管仲交,管仲贫困分财利多自与,鲍子不以为贪;管仲与鲍子谋事而更穷困,鲍子不以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管仲曾多次出仕多次被君王驱逐,鲍子不以为不肖,知其不遇时。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为什么鲍子能有这样的智慧和胸怀?穷其根源,鲍子能知管仲,是鲍子德行的累积;鲍子能容人,是儒家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义使然。


  《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古之君子,品行端正,德行厚重。都奔着一个治国平天下的大理想。为天下苍生谋生存,就是他们最简单的理想。追求高位,不过是想能有更大的平台,能做更多的事。所以杜甫有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他希望自己是因为从政为天下苍生做更多的事出名,而不是因为诗文写的好而出名。最终的目的都是“平天下”。


  鲍子的目标也是“平天下”。当他知道自己不具备这种平天下的大才能时,他能选择举荐人才,来帮助齐桓公来实现“平天下”的理想。


  所以,当我们从书中读到鲍子和管仲齐桓公的这些故事时,我们为古人有这样的情怀而感叹。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理想情怀是什么呢?我们是否沉浸在自我的悲喜中不能自拔?当我们从这些圣贤的经典中读到这些家国情怀时,我们是否能更坚定自己为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大理想?


  每个人都能从书中读出自己来,希望我们慕鲍子之高格,怀家国之大义,能读出一个向上的坚定的自己来。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闫伟


太原市第三实验中学教师,太原市第二届“成长杯”课堂教学大赛高中语文第一名。



有容乃大



 

      在今天的读书会上,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对于齐桓公的认识和思考。众所周知,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成就了春秋霸业。正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果齐桓公心胸狭窄、睚眦必报,那么管仲非但不会得到重用,还可能遭遇杀身之祸,齐国更不会走向强盛。


      当我们的抉择截然相反时,胜败可能就会易位。如果是金子却被掩埋在泥土中,甚至于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视之不惜,这样有再多的人才,也难以成就伟业。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汉高祖刘邦曾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项羽连尊称为“亚父”的人都不能重用,与之相比,桓公的容人之量,就更加可贵了。


      历史的车轮,往往会留下相同的印辙。唐太宗重用曾经效力于李建成的魏征,因此成就了从谏如流的典范。有容人之量,不仅仅展现的是气度和风范,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想当年,武则天看到骆宾王的《讨武曌檄》,非但没有生气,读到“一抔之土未干,三尺之孤何托”时,一代女皇竟如此感慨:有如此之才,而不能为我所用,宰相之过也!齐桓公包容重用管仲的气度不就是智慧之光的闪耀吗?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同学们,生活中有彩虹就注定会有风雨。我们能够坦然从容面对困境,不也是“有容”的表现吗?当身处逆境时,我们是选择逃避还是面对,当无路可逃时,我们是否也可以用自己的度量去接纳,去笑对生活的苦难,让苦难也成为自己人生的一笔财富。当然,任何事情都有它的边界。纳百川的大海,也不会愿意包容污毒之水。回到现实,对于乱港祸港分子,甚至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我们都要零容忍。再看看桓公晚年任用奸佞,身死宫墙之内,不就是最好的反证吗?


      白居易诗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识别美玉良材本不是容易的事,一旦认定了它们的价值,就要“有容”,就不必纠结于它们的瑕疵。当我们选取了正确的前行方向,就不必彷徨于路途的颠簸。俗话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是良药有时就要包容它的苦,是忠言就要接受它逆耳的成分。试想,当我们勇往直前时,还会在乎路途的风风风雨雨吗?


      在中华民族前行的足迹中,百川汇海,因为我们有包容的气度,我们有人尽其才的智慧。就我们个体而言,与朋友交就要包容他人的缺点,甚至遗忘他人的无心之过。当我们歆享玫瑰的花香时,请包容它的倒刺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让百川汇入到自己宽广的内心之海吧!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张  亮


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语文老师,“新作文杯”创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做人当如“鲍叔”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做人当如“鲍叔”》。


  面对齐桓公、管仲和鲍叔这三人,若问我对哪个人感触最深?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鲍叔。


  有的同学会问:你为何不选齐桓公呢?你要知道,在齐桓公未称王之前,管仲可是差点把他射死,结果齐桓公称王后非但没有治他的罪,反而委以重任,这是何等心胸?如果换作别人,管仲可早就成了“刀下之鬼”了,哪里还有他的用武之地呢?是的,你说得没错,可是作为“一国之主”,齐桓公如果连这点容人之量都没有,何谈治国安邦?治国靠的是什么?说到底不就是人才吗?为报一己之私把一个胸怀大志,富有良策的人才杀掉,岂不因小失大?


  还有的同学会问:你刚才说人才最重要,那为何不选择管仲呢?就连孔子也认为:“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可见,孔子对管仲的推崇已经到达极致了。要知道,齐桓公之所以驰骋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功不可没,他对内改革弊政,对外尊王攘夷,像这样的旷世之才,世上能有几人?


  是的,没错,管仲之才,举国难寻。可是你知道是谁把他推到了“台前和幕后”?是鲍叔!你想想,管仲可是公子纠的人,是齐桓公的死对头,齐桓公怎么可能轻而易举地信任一个自己敌人的“谋臣”呢?更别提什么重用了。我为什么选择鲍叔?面对落难的朋友,一般人唯恐避之不及,而他呢?重情重义,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这是何等心胸?这是其一。其二:即将位极人臣的他何尝不知道独享眼前的荣华富贵,可是他自知能力有限,不足以担此大任,深知让贤才是唯一的选择,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他不仅自知,而且找到了人生最准确的位置;其三:明知管仲才华高于自己,而不嫉妒,还要极力举荐给齐桓公,试问:世上几人能做到?最后,他选择了甘居人后,选择了默默奉献,你知道吗?他是真正做到了“胸怀天下”啊!


  可以说,没有鲍叔,就没有管仲的“叱咤风云”,也就没有齐桓公的“宏图霸业”,也就没有天下百姓的“长治久安”。所谓“齐桓之霸业,管仲之荣耀,真系此一人也。”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太缺少像“鲍叔”这样的人了!也正因为“缺少”,多少人才被埋没,多少友谊经不起考验?试问:你喜欢交像“鲍叔”这样的朋友吗?


  甘居人后的大境界,不慕名利的大胸怀,重情重义的真英雄,“鲍叔”就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今天,不断地告诫自己:做人当如“鲍叔”!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周晓霞


太原外国语学校语文老师,“三晋联盟”同题异构教学比赛冠军



才高诚可贵  德贤价更高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又到了咱们读书会的发言时间,很高兴跟大家分享我今天的读书所得。今天的故事我们并不陌生,不过我倒是心里有个小疑问,要成就春秋霸业,齐桓公、管仲、鲍叔牙这三位,大家觉得哪个人最关键呢?在我看来,这个人是鲍叔牙。


  齐桓公身为国君,管仲身为重臣自然极为重要,可是倘若少了鲍叔牙,这二人又怎会相遇携手、共创大业呢?


  我们来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鲍叔牙的力荐,本有一箭之仇的小白和管仲,怎么可能“一笑泯恩仇”?明知有这一箭之仇,还是要为了国家前途替管仲递上这封推荐信,这里面要承担的风险可想而知;反过来看,正是因为鲍叔牙对君王桓公宽阔的胸怀和求贤的诉求有了解,对好友管仲治世的才华有信心,才会有这样一段诚心荐贤、甘居人下的佳话!


  我们想想,如果你有过人的才干,却苦于没有自荐的机会,谁不希望自己有一个鲍叔牙这样不嫉妒又够意思的朋友?如果你有优越的平台,却苦于没有得力的智囊,谁不希望自己有一个鲍叔牙这样的忠心耿耿又慧眼识才的干将呢?要我说,得一鲍叔牙,齐之大幸也!


  回首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烛之武力退秦师,离不开佚之狐的举荐;蔺相如完璧归赵,得益于缪贤的建议。鲍叔牙、佚之狐和缪贤们,若非一个知人识人的智者、一个不偏私不狭隘的益友、一群大局为重、敢担风险的能人,恐怕难以胜任。在我国的历史上,察举制选拔人才的机制存在了很久,倘无一个个鲍叔牙这样的贤人,又何来一段段以个人才干辅佐帝王、共促时代发展的故事流传呢?反观历史上那些嫉贤妒能、只图私利的人臣,又怎肯将真正的高人推举,屈子的苦痛行吟,稼轩的英雄哀歌,如果得遇鲍叔牙这样的死党,是不是就有机会避免呢?


  从历史回到当下,我在想,我们可能很难成为齐桓公那样的霸主,管仲那样的英才,毕竟,论出身我们无法选择,论才智我们也未必优越,但是我们最可能靠自己的觉悟和品格去做到的就是去成为一个鲍叔牙那样的人:他心地宽厚一心为公,不嫉妒不偏私,有成人之美的慷慨,有助力一臂的诚意。虽终其一生可能并不在舞台的中心,但是舞台之下欣然鼓掌的他,收获的是最坦荡的快乐。


  如果说管仲是才高,我想鲍叔牙则算得上是德贤。没有德贤之人的佐助,才高之人难以大展拳脚,才尽其用;而如果我们自己才华有限,却能正视自己、举贤荐能,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无私和诚心而更加和平繁荣,我们自己何尝不是受益者呢?


  所以,同学们,我想说我发自内心尊敬了不起的鲍叔牙,他是这段春秋佳话里我最钦佩的人。


  谢谢大家的聆听!   


赵冉


北大培文晋中实验学校,阳光教育集团首批名师。



虚怀若谷,达济天下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虚怀若谷,达济天下》。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这句话的意思是: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崇尚勇武;善于打仗作战的人,不会轻易被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总是表示谦下。这叫作不与人争的“德”,这叫作运用别人的能力,这叫作符合自然的道理,是古代德的准则。


      古之凡成大事者,圣君有桓公之容,忍,善用;能相有管仲之贤、择、忠;知己有鲍叔之识、荐、谦。吾甚怜齐桓公。


      怜之能容、忍。


      《论语》第三章八佾篇的第22篇中写道:“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在那个礼乐制度为尚的时代,管仲如此做风,换若他主早已问罪。可齐桓公知其治国济世之才能,所以他觉得“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论语》第十四章宪问篇的第16篇中,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夺嫡之争,尘埃落定。面对准备杀死自己的仇人,却能一笑而过,听之、用之、相之。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管仲也没有辜负齐桓公的厚望,大刀阔斧进行改革,齐国大治,国力大增。管仲又建议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存邢救卫,九合诸侯,最终使得齐桓公称霸天下,成为春秋时期五霸之首。


      怜之善用。


      《论语》第十四章宪问篇的第9篇,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桓公不计前嫌,虚怀若谷,能听用鲍叔牙建议,对管仲知人善用,拜管仲为齐国宰相,成就一代霸业;管仲对齐桓公更是感恩图报,尽心竭力,锐意改革,专心辅佐,成就一段君臣勠力同心的佳话。


      虚怀若谷的大胸怀,达济天下的大境界,目光如炬的大英雄,齐桓公的用人方略像一盏铜镜,不断提醒我们后世之人。


      我的发言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杨鹏程


太原市外国语语文老师,太原市“十佳百优”班主任。



心中有天下大道义,眼中无个人小自我

——读书会发言稿“我为齐桓公代言”



 

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今天的发言是“我为齐桓公代言”——《心中有天下大道义,眼中无个人小自我》。


       齐桓公、管仲、鲍叔这三位齐国的“铁三角”组合,完成了齐国的霸业,“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能有此居功至伟的大功劳,谁是其中之关键?


  孔子推崇管仲,认为他不动兵戈,平息纷争有大仁德;司马迁推崇鲍叔知人善任的好德行;我却对能将管仲、鲍叔之才都笼络于麾下,而且让他们人尽其才的齐国霸主齐桓公情有独钟。


  理由很简单,我觉得齐桓公,心中有天下大道,而眼中无个人私欲。他的大道就是孔子心中的理想“仁”!在孔子看来,仁有三重境界:仁义、忠义、道义。这三义,齐桓公皆有之!


  仁义:心中有仁义,不计个人私仇。


  齐桓公和哥哥纠争夺君位,当时管仲是政敌纠的得力干将,而且纷争之中,管仲还用箭射中了齐桓公。齐桓公很生气,对管仲恨不能“揭皮食肉”!但是听了鲍叔对管仲的评价,认为管仲是治国理政的人才。


  齐桓公能放下个人恩怨,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其心胸气度,不可不谓大也!为何能有此气度与宽容?皆在于,齐桓公心里,先装的是家国社稷,之后才是个人。当国家利益为先时,眼中自然没有个人恩怨。如《史记·廉蔺列传》,蔺相如所言“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忠义:心中有忠义,舍弃个人私欲。


  对于齐桓公称霸这件事,历史的评价历来有分歧,有人认为,齐桓公心胸太小,只称霸诸侯,而不称帝天下,是小人之识,是短见!有人认为,齐桓公“尊王攘夷”是合乎《周礼》君臣之礼的正人君子。


  孔子就是这种看法,《论语·宪问》“子曰:‘晋文公谲[jué]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齐桓公有诡诈之计,但心术很正,没有称帝僭越之心。确实如此,作为周天子的诸侯王,齐桓公的征战、会盟都合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礼制。


  齐桓公心中有君臣忠义之道,自然就没有独霸天下,取而代之的私欲野心。实际上,我喜欢的项羽也是有此心的!


  道义:心中有道义,不动兵戈爱百姓。


  最后说一说,道义,这个道义指的是大道。《孟子·尽心下》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大道就是为天下老百姓着想,用领袖的话“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弃恩怨,用管仲,视社稷为上,仁义矣;

  合诸侯,不称帝,视君王为上,忠义乎;

  巧会盟,止兵戈,视人民为上,道义哉!


  齐桓公称霸天下,主要以内修实力,外联诸侯的方式实现,是一种雍容大度的外交智慧,是一种不残害百姓,不荼毒生灵的和平方式,是心中有道义的大仁德。


  综上,齐桓公在仁义、忠义、道义上都远在管仲、鲍叔之上,所以选择“为齐桓公代言”。


  当然,齐桓公晚年昏聩,致六子争权,骨肉相残,自己死后无人收尸的结局,我们也要客观看待,吸取教训。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我们青年人就是要学习齐桓公,处事以仁义,修身以忠义,立国以道义的“仁义”三境界!


  修齐治平,做有为青年!

 

  谢谢大家!


张文娟


山西省临县一中语文教师,校报《临县一中》执行主编



大格局,一个人的顶配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很高兴能在今日读书会上发表自己的感悟。众所周知,司马迁在《史记 管晏列传》中讲述了管仲从一个一文不值的平民百姓,到成就齐桓公霸主大业的一生。平心而论,管仲的成功自然离不开自身的坚韧和超人的才能,但齐桓公和鲍叔牙也功不可没。


  管鲍之交,固若金汤,后世传颂经久不息。在我看来,这段被传颂的友谊里流露更多的是鲍叔牙的大格局。知他贤能,合伙做生意,管仲投少分多,众人看不惯,鲍叔不计较甚而能理解管仲是因贫穷而非贪婪,是为大格局;管仲屡屡办事不成,鲍叔依旧宽慰鼓励“时机不好”,是为大格局;管仲带兵打仗,攻时躲最后,退时冲最先,众人鄙视,鲍叔以“因其家有老母”辩护,是为大格局。到最后向齐桓公力举管仲,言之凿凿: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自己甘居其下,试问,这样的格局有多少人能具备。司马迁将此种种归为鲍叔能知人。我却笃定是“大格局”。


  鲍叔身为齐桓公之辅臣。为君竭心尽力,出谋划策自是分内职责,鲍叔亦是贤能之人,深受桓公信任,知人并力荐,尤其让其取代自己,却并非必须。纵观历史,有几人能做到?


  屈原出身贵族,与楚怀王同宗共祖,博闻强识,志在推行美政,复兴楚国,也曾身居高位,忠心耿耿,最终却被小人谗害。那些也在楚怀王身边的人难道是不知贤能吗?正是因为认识到屈原的才华才心有戚戚,想方设法踩踏诬陷。


  北宋欧阳修是一个慈眉善目的长者,他因乐于奖掖后进,被奉为“文坛盟主”,难道没有人在文坛上超越他吗?显然不是,在三苏名动京城京城的时候,苏轼的才华是无可及的,但却没有能取而代之。


  知人者有之,然不举荐反扯下来亦有之,荐人者有之,多适可而止。


  鲍叔能做到甘居其下,是其心怀家国的、舍小我而成就大我,这是一个人最大的格局。


  试想,以鲍叔的才能终生辅佐齐桓公未必不能成就霸业,或者以鲍叔对管仲之恩,将管仲收于自己的门下,担当食客,未必不能对齐国效力。但是鲍叔却选择了一条多数人不会去想,更不会去做的方式。所以,我说鲍叔身上有的大格局,是一个人的顶配。这样的大格局是以允公允能,虚怀如谷、高风亮节为前提的慧眼识才,知人善用,他为管仲搭建了一座施展才能的平台。


  鲍叔用自己的大格局成全了朋友,成就了君主,也让自己成为了后来无数怀才不遇之人渴慕的“伯乐”。


  当然,齐桓公也是有大格局的人,他舍弃个人的恩怨,以国家为重,最终成就了大业。而那个放逐了屈原的楚国呢?楚国灭亡,那些谗言小人岂不是也遭了殃。


  掬一捧历史长河的水,睹物思人,读一卷过往的史书,关照自我,内心会变得明亮。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我想说:“我们读书,因为我们平凡,我们读书,然后就不平凡”。


  以此共勉,谢谢大家。 



相关链接:

由齐国式答卷看中国式答卷——晋派名师陈琳老师评全国一卷
高岚|2020年全国Ⅰ卷作文分析及下水作文
2020年全国11道高考作文题目来了!征稿也来了!
晋派名师有奇人,物理老师秀作文
编辑:白旭飞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五台县槐荫中学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