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室 >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之终极解释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之终极解释

2012年07月21日 02:17:25 来源:转自搜狐社区 访问量:876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之终极解释

——揭示遗传与进化的奥秘以及几个重要原理

搜狐社区-文化纵横-百家讲坛    咛聍

有一个老问题烦扰人们: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一般以为,这是一个说不清楚的问题。因为,这里最大的困惑在于:一般人们以为,鸡蛋肯定是鸡生的;另方面,小鸡只有从鸡蛋里孵出。

一般讲,这两点都没错。始终有两种看法各执己见。一部分人认为,一定是先有鸡,有鸡才能生出鸡蛋。鸟生出的是鸟蛋,鸭生出的是鸭蛋。另一部分人认为,只有鸡蛋能孵出小鸡,而鸟只能从鸟蛋孵出,鸭蛋只能孵出鸭子。似乎困惑了,人都被绕进去了。

本文试图彻底解决这个难题。没法与数学的哥德巴赫猜想相比,但能解决了也实属是一大哲学贡献。(但愿如此)

一、就某一只鸡或某一个蛋而言(个别性)

这里的结症在于,双方都固执于抽象概念的自我循环。所以第一步要搞清楚说的问题是什么。

首先,说的是哪个鸡、哪个蛋啊?

具体到个体上也就是某一个来说,对这个鸡蛋而言,一定是由先前存在的一只鸡生的;因此先有鸡是对的。而对这一只鸡来说,又是由以前存在的一个鸡蛋孵出来的;因此先有蛋也是对的。这是一个时间的链条。显然,在这时间链条的某一段上,每一个鸡,都有在它之前的一个蛋,每一个蛋,也都有在它之前的一只鸡。因此,“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先有鸡”或者“先有蛋”两种答案都是对的。

二、这是一个种族繁衍的链条(一般性)

我们从一代的角度去观察,就鸡说鸡,当然是公鸡母鸡交配以后,母鸡受孕产生了鸡蛋,于是,结论是,先有鸡后有蛋。

这就好比问,现有父亲还是先有儿子啊?抽象的说就说不清楚。因为每一个父亲都有儿女;但是,每个父亲都也有自己的父亲,在他的父亲面前,他就是儿子。这是一个无限循环。

具体的说就清楚了,这个儿子,他一定是他的父亲母亲结合后生的。那么,对这个儿子来说,先有父亲后有儿子就是正确的。常理来说也是如此,我们说,父母生儿女,但绝不会说,儿女生父母。谁敢斗胆在家人面前说“儿女生父母”,谁一定遭受倒霉后果。(可能被斥为“白痴”,“不懂事理”。

因此,就种族繁衍的顺序来说,一定是先有生蛋的鸡,然后从鸡蛋孵出小鸡。小鸡仔长大之后,才成为公鸡或母鸡,又可以生新的蛋。

三、寻根究底 ——物种问题

那么,问题解决了吗?还是没有,即使这样一个一个地往前追溯,似乎仍然永无止境。每个儿子都有他的父亲,每个父亲都曾经是儿子。同样地,每个鸡蛋一定是鸡生的,每个鸡也一定是由鸡蛋孵出的。在这个一般的层面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还是没有彻底解决。

但是,从生物演化历史上看,这个循环是可以追溯到头的。但是答案是鸡和蛋是同时出现的。注意这个“同时”不是指同一分钟,同一小时、同一天,而是指同一个时代。可能是几千年,几万年,甚至更久。

首先要记住一点,在人类出现之前,是没有鸡的。那么鸡是从哪里来的?可以肯定一点,鸡当然不是人生出来的。但却是由人培育出来的新物种。自打有了人类,自然界出现了不少被人所改变了习性的物种。鸡就是其中的一种。

鸡是由什么演化来的呢?

这就要从生物进化史上来讲。据推测,海洋生物产生陆地动物,陆地爬行动物又演变出会飞的动物,即鸟类。据专家介绍,鸡是由一种野鸟被人们经过长期驯化而演变出来的。这种鸟,据说叫做“红原鸟”,它是家鸡的祖先。红原鸟至今仍然生存在一些山地丛林中。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印度、缅甸、印尼等国。

——资料

红原鸡(Gallus gallusRed junglefowl

生境:山区森林、竹林、灌丛、草坡。

捕食:用嘴啄取食物,或用脚在抓刨后再用嘴啄食。

食物:植物种子、果实、蚂蚁、白蚁、蝗虫。

体型:雄鸟全长70厘米,雌鸟约40厘米。体重6001000克。

习性:留鸟。常结小群活动。繁殖季节雄鸟会发出“遏、遏、遏-、遏”的叫声。与雄家鸡报晓的叫声相似,但最后一音短而突然停止。听似“茶花两朵”,在云南民间被叫作“茶花鸡”。红原鸡雄鸟在繁殖季节为保卫自己的地盘和争夺雌鸟经常互相打斗。野生的红原鸡能飞善跑,异常机警。在云南一些山区,红原鸡雄鸟常跑到家鸡群中,把家公鸡赶跑,和母鸡交配。孵出的杂种小鸡野性十足,稍稍长大就跑到森林里去了。

红原鸡是家鸡的祖先。家鸡的各个品种都是由红原鸡驯化培育而来。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将红原鸡驯化。

分类:鸟纲鸡形目雉科。

分布:云南中部和南部。中国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保护:中国II级重点保护动物

驯化:一些考古的新发现表明,中国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有驯养的鸡,春秋时期就有很大的养鸡场。中国与印度分别将红原鸡驯化为家鸡成为绝大多数学者的共识

——所以,鸡和蛋的问题,先有了一个前提性的解答。即:鸡是由野生的红原鸟经过人类驯化而来的。这种驯化至少经过了近千年时间。这么长一段时间里,原先物种的一些机能退化了,而新的机能和习性产生了,以至于与原先的物种有了质的区别。鸡就是这么来的。

“原始人抓到野鸡后,放在笼子里喂……喂到它们胖得不能飞,然后这么演化下来就那个成为今天的鸡了。(网友语)”

实际上,新物种的产生没有那么简单。

但是问题就离解决近了一步了。现在的问题是:红原鸟是怎么变成家养鸡的?在这个演变中,鸡和蛋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

这就涉及到物种进化理论上。有两种观点互相对立,这就类似“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

第一种观点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自然选择说”。

达尔文认为变异和环境是相互独立的,在环境发生作用前变异就产生了,环境只是对变异其选择的作用,生物(以物种为单位)通过生存斗争,适应环境的性状得到保留,不适应的性状被淘汰(适者生存),即自然选择。

另一种观点是拉马克的进化论,他主张“用进废退说”。

拉马克主张“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强调了环境变化在生物变异方面所起的“诱导”,但却主张变异是以生物本性(一种趋于完善的需求)为主因。

达尔文认为用进废退的观点是错误的。

达尔文的进化论与用进废退是矛盾的。一个强调随机的变异,另一个注重环境的诱导。更进一步说就是前者是基因决定表型,后者是表型决定基因。

虽然拥护达尔文的观点人们占多数,但是我仍然要坚持,用进废退才是生物的真正进化的核心原因。

适当的温度可以把鸡蛋孵出小鸡,但不能够把石头孵出小鸡。外部的环境的变化是外因,而生物物种的内部适应能力才是进化的决定因素。

而且,在所有的生物物种中,“用进废退”现象都是存在的。除非是环境的过度变化,超出了生物物种的适应能力的极限。

例如人类从前是有尾巴的,身上也有长毛覆盖,只是改变了生活环境,尾巴和体毛就退化掉了。原先的八块髋骨也合成一块了。

四、渐变与突变

有人说,用进废退是错的,例如,一个人或一条狗因意外失去了一条腿,那么他的后代为什么还是两条腿(四条腿)、而不是少了一条腿呢?用进废退,不用的肢体就会退化啊?

这是一种很简单化的、很肤浅的辩驳。

因为,首先,用进废退指的是物种而不是仅仅个体。例如有一万条狗,其中一只狗少了一条腿,其他9999只狗仍然是正常的们因此整个狗这个物种不会由于个别狗的改变而改变。

假如,气候突然变化,所有的狗都不得不进入水中生活,那么就可以看到“用进废退”的现实了。事实也是如此,海豹,海狮,海狗都是存在的动物。它们的四肢都变异为划水的翼了。

还有水獭,最典型的“两栖动物”,水獭不仅可以在水里自如地游泳捕食,还可以在陆地上奔跑。两栖能力的形成,既是环境使其然,也是这种动物本身为因对环境,主动改变自己的能力。

可以设想,当陆地上的传统食物不够生存需要时,一种陆地动物为生存只有三种出路可能,一是改变食物;二是从水里或者天上找食物,自然水里的食物容易找一些;否则就是死亡,即该物种消失。

至于走哪条路,要看这动物的环境,如果周围没有生有食物的水域,那就只能在陆地上寻找新食物,找不到就是死亡。

其次,改变是渐进的,是经过千年、万年的缓慢过程而出现新的特征的。突变造成的物种改变是很少的例外。而且突变造成的物种改变也不是一代就可以完成了的。

第三,上例,意外断腿,正好说明,意外的损坏造成的个体本身的变异,并不会马上就遗传到后代身上。这也正是物种自我保护之本能的表现。上例,意外断腿,而其后代仍然会有完整的双腿,恰好说明这一点。

例如企鹅,原先是会飞的鸟类,后来长期过着在海里捕鱼的生活,使之翅膀飞翔的功能退化,转化成划水的功能。鸡也是如此。长期圈养在笼子里,最后经过多少代,飞翔的功能就退化了。可是企鹅的御寒能力增强了。

而另一些鸟类,为躲避冬季的寒冷而进行长距离的迁徙,到南方暖和而又有食物的地方去。所以就有了“候鸟”。它们飞行能力超强,但御寒能力很弱,这也是自我选择以应对环境的结果。

不过同企鹅相比,鸡的翼还是有羽毛的,而且飞的本能还没有完全失去。

也许再过上千年,鸡的翅膀会缩短变形、羽毛也会逐渐退化掉的。因为现代大型机械化的鸡舍,又会改变鸡的习性。但是形体和功能的变化,是个长期的过程。三年五载的可看不出来。

结论是,一个物种的生成,是不会因其中的个别个体的变异而改变的。这就是达尔文自然选择的意思,整个的生活环境起了变化,在其中的这个物种才会产生变化。不能适应新环境的物种就消亡了。

他的意思是,对一个整体的动物或植物群体来说,环境制约着、并且改变着它们的机能和特性。

这也就是辩证法里所说的,外因是变化的必要条件,但不是根本条件。具体物种怎么变化,要看这种动物自身的抉择。

在考虑生物的变化发展的时候,要时刻记住,生物之所以为生物,是因为它具有从环境中吸取利于自己生长所需材料的能力,同时,也具有抵抗环境中不利于自己生存条件的能力(两个能力缺一不可)。

换句话说,任何生物都有获取食物和保障自己安全,这两种基本能力。这两方面构成了所谓“适应环境的能力”。环境变化,可以归为生物安全受到威胁的问题。在环境变化时,生物因此也具有进一步去适应的能力。本质上说,适应环境和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就是主体能动性。(主体——生物,客体——环境。)

五,先天与后天(既得的与后天养成的)

问题在于,为什么有的物种消失了,有的物种保存下来了呢?

这就需要用拉马克的理论来解决的问题了。在环境与生物主题之间的关系方面,生物的最大特点就是适应性。“适应性”,并不是环境决定论的那种被动的适应。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适应。

例如候鸟,冬季会从严寒的地区迁往暖和的地区,夏季又会反向大迁徙。这就是积极的适应性。

人也是一样。高个子的后代一般都是高个子。但是,有的矮个子的后代,由于对孩子的营养和生活有着特别的照料,后代也会变成大个子。(比如从小大量吃钙片或高钙食品,)第三代只要正常营养就能维持高个子的形体特征,从而遗传下去。

反之,高个子的后代,由于发育期没有保证必要的营养和生活,长大以后也会因为发育不良成为小个子,并且遗传给下一代。

一般而言,一个物种的每一代,都会把自己这一代由于生活以及环境所造成的变化记忆下来,保存在生命基因里,传给下一代。这就是为什么,一个细胞就可以长成为一个特定物种里的个体的原因。

如果没有这种生命基因的记忆,下一代不定会是什么样子了。或许,老虎会生出马来,老鼠会生出大象来。

因此先天遗传与后天生成,这两方面都要重视。

这里要注意的是,物种因为生命基因而遗传其特定的所有基本机能和特性,而保存物种(使后代类似前代)。而且,每一代物种生存期里,又会根据当时当地的条件,产生新的变异,再保存到基因当中(使后代与前代略有不同)。

就这个意义上讲,原始的红原鸡(野生动物),被人类圈养后生出了新的蛋,这种新蛋孵育出了新的红原鸡,这个新的,即是改变了野生习性的鸡。

简单的回答,就是被驯养了的红原鸡生的蛋孵育出了第一代家鸡。第一代家养的红原鸡的蛋,孵育出了下一代家鸡。

之后再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就是如同“先有父亲还是先有儿子”一样的循环论问题了。不过,父亲也得先被生下来,才能做父亲;因此父亲之前那一定也是父亲。

还要较真一下。就是红原鸡被家养以后,本身还不是鸡,它下的蛋,本身也还不是纯粹的“鸡蛋”(家鸡下的蛋)。但是由于这个蛋包含了新的家养基因,因此这个蛋生出的鸡,可以称为“鸡”。因为它的前辈被家养,但不是完全家养,而它从被孵出之后,则是完全被家养,以后它生出的蛋,就是完全被家养的鸡的蛋。在这个意义上,那就是先有鸡后有蛋。

这里我们把漫长的物种变化给缩短了。但是其含义很明确了。

毕竟,先有“物”才能有“物种”。人们也是根据“物”来确定“物种”,而不是根据“种”来确定物和物种。例如考古学家,发现了恐龙骨化石,可以确定这就是过去的恐龙。然而,如果发现了一个蛋的化石,还必须采取更多的科学鉴定,例如取得一点恐龙谷化石上的材料来做对比,才能确定是否是一个恐龙蛋。

这个意义上,仍然是先有鸡后有蛋。这里的意思是,先有生殖者,才有被繁殖出来的种。而确定一个“物种”必须得有定型的“物”,而不是必须先有“种”。这是符合生物个体生长繁衍的规律的。

结论

我认为,这篇文章将会一劳永逸地解决“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之类的问题。关键在于要考虑问题的特定含义。有多种角度就有多种答案。

关键在于,对于这类问题的解释,首先,要从时间空间的因素去考虑,从发展过程去分析;其次,还要综合个体与群类的相互关系;最后,我们谈论的问题都是有关生物的,因此还有主体与环境的关系也不能忽视。这才能给出完整的答案来。

写于2012624日,改于2012717

几个新原理的表述

原理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规律。

在生物界领域,主体与环境在互相影响,(这个环境也包含了同类中的别的主体)。当主体不能够改变环境时,主体只能适应环境,说白了也就是“逆来顺受”,在其中养成生存的习惯,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机能。当主体能够改变环境的时候,主体产生了新的功能(能力),也就是产生了变异(进化)。

例:鹿在虎狼面前,自卫是打不过的,因此一是要敏感二是要跑的快,否则就是死亡。活下来鹿的就具有这两种特殊能力。

“自然选择”和“用进废退”两种学说,正好是促成同一件事的两方面的因素。

原理二:物种的生灭规律和物种的变异规律。

在生物本身,能与环境平衡或者抗衡的生物存活下来,抵挡不住环境变化的生物则消失了。而在活下来的生物,有用的机能保存下来,不用的机能退化掉了,也就是物种变异了。关键在于环境是变化中的。

原理三:物种多样性规律。

地球的复杂多样的、处于不断变化中的物质条件,生物的物种因而不断地产生和消失;生物的性状也因而出现千变万化的形态。这既是千差万别的自然环境所造成,也是生物的生存努力所造成。

自然环境大部分是生物无法控制的,因此,自然界的物种变迁大部分是被动的适应环境,不适应的物种则消亡了。

原理四:生物界的环境,也包括生物界自身。

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动植物界的各种物种互为环境。猫和老鼠互为环境,狼和羊互为环境……

进一步说,物种的多样性,相当大的原因在于众多物种的相互作用。

原理五:人类干预自然原理。

由于人类有改变环境的特殊能力,因此自从有人类以来,自然界的变化有了新的影响因素 - 人类的干预。大批的物种因为人类的干预消失或者产生。对于自然界中的生物,人类是他们面临的新环境。“鸡”仅仅是其中一例了。

原理六:人类不自觉地改变自己。

人类在改变环境的同时,被人类改变了的环境也在改变人类自己。或者说,人类于改变了自己的环境而改变了自己。

例如,由于农业而不再去采摘,由于畜牧业而不再去狩猎。汽车给人类带来方便,也给人类带来新环境问题。

原理七:人类必须改变自己以应对社会竞争。

根据定理四,人类的环境也包括人类自己。对于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环境就是他周围的人。这个人文环境甚至比自然环境还要重要。

例如,我们不会因为气候反常而丢掉工作,但是会因为工作单位来了更高水平的人而被炒鱿鱼,被迫去寻找新工作。

由于人类社会自身中也存在着生存竞争,人类也在有意识地改变自己。面临职位竞争,资源竞争,市场竞争,信仰竞争,生活方式竞争,这里能力是第一的。动物界强者生存的规律这里也同样存在。“能力”与“公平”的矛盾始终存在。

原理八:社会竞争加剧是环境恶化的表现。

随着人类创造力不断增加,同时人口不断增加,人类的社会竞争的激烈程度日趋加剧,这是人类生存环境恶劣化的一种表现。而这是人类自己给自己造成的。这种恶化趋势不扭转,后果不堪设想。

最后本文有一个重大发现可以概括为一个公式。

生物变异公式:偶然-> 习惯-> 下意识-> 刻写基因 -> 遗传。

这就是说,偶然的改变,不会对个体行为有很大影响,也不会对物种引起很大改变。但是,这种偶然改变如果不断反复、持续下去,便成为新的“行为定势”,也就是生活习惯。就是我们常说的,“想做(该做)XX事了”。

例如抽烟喝酒、打牌下棋、体育活动,等都是,选择了一种喜好或者活动之后,轻易不会改变。长期以往形成为“嗜好”。不少的游戏和体育项目都是由偶然开始,然后普及的。

“行为定势”也就是可以不经过脑子思考就自动去行为,像“条件反射”一样。或者变为一种生活需要,缺了不可,不去做不可。而这种“习惯”,就是形成了个体的长期稳固的记忆。行为定势成了“行为定式”,也就是自动会去做的或者总想要做的行为。

这种记忆不仅仅是大脑皮层中的,而且是全身性的。比如,球员要上场踢球时,血液循环就会加快,身体就会发热,肌肉都会紧张起来。这是整个人体状态的一种记忆和自动协调。这种“习惯”长此以往、稳定不变的话,就会被记忆在个体的基因之中,传给下一代。

其次,这种偶然的改变,可能是环境所迫,也可能是主动的改变。“学习”行为,就是一种主动改变的模式。变异到底是因为偶然,还是因为环境变化,那倒是不重要的,两种情况皆有可能。人类自己激烈的竞争,更迫使人们自觉地改变自己(的能力)。

基因中的倾向性,是否能在下一代中重复出现以致继续保持下去,要看环境因素能否激发这种行为定势。

人类的基因可以比作是电脑的记忆体。一种只读记忆体,要用特种方法才可以擦写的。你不改变它,其中的信息就永远这样,你改写以后,改变的部分又被保存下来。一个细胞可以成长为一个个体,儿子像父亲,完全是因为这个记忆体在起作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恰恰是因为记忆体被改写;也就是遗传中的变异。

其次,除了“个体遗传”之外,强调一个“群体遗传”的概念。高等动物的许多能力,还必须经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这种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也是遗传的一部分。但不是基因的,既不是个体的,而是种类群体的。这种学习和训练也是动物世代交接中共有的现象。猫妈妈也会训练小猫捉老鼠,狼等野兽、动物也都会训练幼崽生存能力。因此这些也都属于遗传,广义的遗传,种群遗传。

环境-主体;适应-改变;消亡-新生;遗传-变异;偶然-定式;这就是蛋鸡问题的引申的道理。变异到底是因为偶然,还是因为环境变化,那倒是不重要的,两种情况皆有可能。

2012-7-17

 

编辑:赵宏昇
评论区
梁宁(2013-5-3 8:57:03)

鸡 和 蛋 同属物质世界的俩种具体物质 鸡能生出蛋 蛋能孵出鸡,这个只能说明他俩之间只有生和被生的联系,只是一种联系而已,不必纠结于谁先谁后的问题。 这就好比 水 和 火 同属于物质世界的俩种具体物质,水能灭火,火也能攻水,他俩之间也是存在某种联系,但是现在问 先有水 还是先有火,无异于是在追问俩种有联系的物质哪个为本原的问题,俩者都是物质 只是物质世界的一个统一,对于谁先谁后的问题,纯属无稽之谈。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五台县槐荫中学 特此声明。